標章內涵:豬隻篇

台灣每年豬隻頭數約莫 530 萬隻,養豬產業每年達 700 多億產值,但台灣豬隻的動物福利卻每況愈下。1997 年台灣爆發口蹄疫,豬肉不再外銷,二十年來養豬產業主要供應國內市場,與國際接軌的進步動力也就此停滯。

台灣在養量的 530 多萬隻豬裡,繁殖用母豬約 50 萬隻。以最辛苦的母豬來說,早期在「待配期」約莫一周內仍可離開狹欄回到群養,有幾天可以在較大的空間內活動,及稍微表現自然社群互動行為。但如今她們只能一直在窄小的狹欄與固定式分娩欄內被禁錮一輩子,直到最後遭淘汰。▸只能前進和後退的母豬狹欄

早期養豬戶還會提供豬群豐富化物品,避免豬隻因環境過度枯燥無聊而產生刻板或攻擊行為,但現在的豬欄內可能連一條鐵鏈都沒有,加上飼養密度愈來愈高,造成豬隻巨大的壓力與緊迫,常見咬耳、咬尾等行為問題,導致豬隻受傷疼痛。

此外,台灣八成五以上的豬隻在屠宰前,都必須經歷一連串運輸、驅趕與活體拍賣的虐待與折磨!不僅增加豬隻的損耗率,影響肉品品質與安全,也影響農民提升養豬品質的意願。

台灣豬肉生產必須「現代化」,消費者更應支持牧場直接將豬隻運送到屠宰場,依法人道致昏屠宰後,以屠體評級鑑價,不但可避免豬隻承受不必要的緊迫痛苦,也有利於維護食品安全與品質。▸毫無動物福利的豬隻活體拍賣制度

「豬隻動物福利」與「豬群生產效率」唇齒相關。以全球第一豬肉出口國丹麥為例,除符合歐盟指令規定,懷孕母豬從配種後四週到預產日前一週,必須群養不能使用狹欄外,更自訂多項動福規範,如:飼養空間大小、玩耍材料、環境豐富化、避免剪尾等。

丹麥豬農用積極與正面態度,將動物福利落實在整個生產作業中,主動提供給豬隻更好的動物福利,是成功的主要因素。相較之下,台灣豬農在思考設備更新時多集中在環保問題,普遍忽略「動物福利」對整體生產作業的重要性。

豬的動物福利包含身體與心理健康,環境空間設計與飼養管理,要能提供、促進豬隻展現正常、自然的行為、儘量減少任何可能造成疼痛、恐懼的飼養操作。

豬其實是非常好奇、有豐富社交行為和需求的動物:

  • 豬是高度聰明、好奇、適應性強、學習迅速的社會性動物。在許多學習測試中,牠們的學習力勝過狗!
  • 豬主要利用良好的嗅覺和聽覺來探索環境,較少依賴視力。
  • 豬會透過身體 、聲音等方式來表達情緒,牠們可以發出各種不同的叫聲。

影片 ▶︎ 豬咬鐵鍊

影片 ▶︎ 豬拱土(0’10秒)

  • 牠們的尾巴通常可以清楚的表達他們的心情 ——快樂的豬通常有上揚捲曲的尾巴,而壓力大的豬可能會把尾巴夾在兩腿之間。
  • 豬對極端氣候很敏感,因為牠們沒有汗腺(除了鼻子的尖端),因此對熱的天氣很敏感。天氣熱時,牠們喜歡在水和泥巴裡打滾來保持涼爽。此外,豬也沒有厚厚的毛髮覆蓋,因此天氣冷時必須依靠脂肪來防寒,常可看到天氣寒冷時,豬隻擠成一團取暖。

影片 ▶︎ 豬玩泥巴(1)(2)

  • 豬喜歡生活在穩定的家庭或熟悉的小群體中,如果和不熟悉的動物混群,牠們可能會互相攻擊。公豬通常是獨居的。

影片 ▶︎ 母豬群養(1’02秒)

  • 豬非常愛乾淨,如果給牠們適當的生活空間,牠們會使用特定的區域作為排泄區,以保持躺臥 /睡眠區域的清潔與舒適。
    母豬如同所有的動物一樣,在分娩前,都會產生強烈的築巢慾望,牠們喜歡用稻草或樹枝等天然材料來築巢。

影片 ▶︎ 有墊料的活動分娩欄(1’00秒)

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所發展的「動物福利標章」參考國內外科學研究及文獻、農業部2017〈豬隻友善生產定義及指南〉及相關動物福利標準,並根據台灣產業現況及常見動物福利問題,發展出〈豬隻飼養動物福利評分標準〉七大項指標:

台灣八成五以上的豬隻在成為盤中肉前,都得經歷一連串運輸、驅趕與活體拍賣的折磨。

01

銷售方式—不得活體拍賣

肉品市場豬隻活體拍賣制度有其歷史脈絡,但台灣養豬產業集中在中南部,導致南豬北運,讓豬經歷一連串禁食、運輸、驅趕及拍賣的過程,對動物造成極大的緊迫與痛苦,不僅嚴重影響動物福利,也影響肉品品質與安全,增加了生物安全管理上的風險。

本標準納入鼓勵牧場將豬隻直送屠宰場的規範,讓動物可以免於拍賣銷售的緊迫與恐懼。(※豬肉產品如欲取得本標章,必不得經過活體拍賣)

02

飼料及水

所有群居的動物都會建立社會地位及社群關係,豬也不例外,會藉由年齡、體型來進行排序。在有限的空間裡,設計合適且充足、乾淨的飲食環境,是最基本的動物福利,讓豬不需為爭搶食物而打鬥,或水源不乾淨而拒絕喝水。標準規定採食空間須配合每頭豬的生長期調整,如:離乳後到約 56 天左右的保育豬須至少 22 公分,成年的母豬則需至少 40 公分,飲水點則是每 10 頭豬可共用 1 個。

豬 動物福利 採食空間
足夠的採食空間
豬 擁擠
擁擠的採食空間
活動式分娩欄讓豬媽媽生產後能夠有更大的活動空間
傳統分娩欄以鐵架禁錮,嚴重限制豬媽媽行動
豬 豐富化環境
畜舍應提供鐵鍊玩具讓豬隻拉扯
於實心地面使用鐵欄杆作為豬廁所,可以更好引導豬隻使用,保持畜舍乾淨也更好清潔。

03

畜舍環境及空間

豬喜歡生活在穩定的社群或熟悉的小群體中。若在野外,會由2-4頭母豬帶著仔豬組成一群,母豬會花很多時間探索環境、找尋多樣化事物。研究證實豬不喜歡被限制在狹窄的空間裡,並且會儘可能躲避欺負自己的對象。因此不論是歐盟科學獸醫委員會(SVC)或歐盟食品安全局(EFSA)皆建議:母豬應採群養,禁止全程使用狹欄。歐盟於 2013 年規定:只允許在配種後四週及分娩前一週到進入分娩舍,可採個別飼養以利安胎及準備分娩,其他時間必須讓母豬群養。\

科學研究皆強調:只要透過管理維持豬群穩定,母豬群就不需要透過打架、爭食調整社會位階。跟熟悉的同伴一起進食,並同時提供足夠的緩衝空間,就能讓弱勢母豬躲避攻擊。可以透過環境和行為豐富化的設施,在飼料中提供 3-5%左右的粗纖維(高纖維)讓母豬有飽腹感,以及稻草滿足咀嚼需求,即能大幅降低母豬發生打架的問題。足夠的緩衝空間也能有效穩定豬群,並讓母豬運動,更加健康強壯。

豬非常聰明,會在欄內自行區分玩耍、吃飯及排泄的地方,也非常愛乾淨,在豬群的社交與躺臥休息的日常中,每頭豬可以分到的活動空間及躺臥環境相當重要,也能從豬身體外觀觀察到空間是否充足。

本標準規定懷孕母豬不能全程個別飼養,須群養一段時間,讓母豬也能有基本活動空間與社交行為。其他飼養階段的豬隻也有活動空間規範。

04

硬體設備

由於台灣豬隻都是採取室內圈養方式,豬的一生都在畜舍內,每天至少必須提供豬隻 8 小時以上的連續光照及黑暗滿足,以滿足豬正常生物作息所需的光照(飼養員也需充足的光照來觀察和工作)。畜舍也必須維持適當的溫度以避免豬隻熱/冷緊迫,熱緊迫可能造成豬隻喘氣無法進食,冷緊迫則會造成豬隻堆疊,提升得肺炎的機率,嚴重時都是有可能造成死亡。另外,也應提供玩具給天性喜愛探索的豬隻,比如可以拉扯的鎖鏈、可以咀嚼的稻草或地瓜葉等。

豬場內的防疫原則也不容小覷,進到牧場前及畜舍之間的移動,都要有相關的清洗或消毒措施,並防止任何野生動物進到牧場內。

環境舒適時,豬隻會聚在一起,但不會堆疊。
若豬隻出現堆疊情形,可判對畜舍溫度已過低、太冷。
消毒水槽
良好畜舍應有嚴密的生物安全防止疫病。圖為消毒水槽。
豬 飼養管理紀錄
飼養管理紀錄確實

05

豬隻飼養管理

豬隻飼養需要專業知識與技術。從出生到上市、從懷孕到分娩,或生病、死亡,所有細節應詳細記錄,確保對豬群的照護無微不至,就算發生意外也能立刻處置。豬隻可能發生的疾病多以傳染病為主,預防是最好的治療方式,合理的疫苗計畫與疾病治療相當重要,藥物的使用需謹慎,但當動物生病、受傷時需立即給予治療及隔離。

06

人員管理

管理與飼養人員的專業能力、對待豬的態度,是影響動物福利的關鍵核心。一個好的豬場,管理與飼養人員須具備判斷豬群是否健康、豬隻正常行為及壓力表現的能力,能夠同理豬群,和豬群建立平穩信任的關係,並以正確的技術及態度對待豬隻,定期進修以增進專業知識。

豬主動親近人員
豬主動親近人員,不迴避
豬隻咬同伴的尾巴,尾部有受傷,甚至嚴重病變

07

非必要手術與疼痛管理

台灣仔豬出生後因需配合後續飼養流程,會操作如去勢、剪尾、剪齒、剪耳等手術,皆無任何麻醉與止痛措施,且技術未經專業培訓、良莠不齊。但這些手術並非必要,牧場可透過飼養管理或其他替代作法取代(如免疫去勢法來替代傳統手術),目前許多國家都不操作去勢,或如德國規定去勢必須麻醉、禁止剪齒(但可磨齒)、禁止常態性的剪尾、打耳號可改以耳標。

本標準鼓勵牧場減少手術並提供仔豬疼痛管理,包含操作工具應該維持品質效能、提供局部麻醉及消炎止痛藥物、工作人員必須技術純熟,具組織且有效的操作,盡量降低仔豬的緊迫。若要操作,原則須符合:超過 10 日齡不可執行去勢,以耳標代替打耳號或在 3 日齡內進行,不可剪齒僅能磨齒且要小心不能磨到牙齒以外的部份,剪尾只能在 3 日齡內進行,而且不能剪超過一半。

剪尾並不能解決豬群咬尾巴的問題。許多牧場剪尾後仍出現咬尾,造成豬隻受到劇烈疼痛而無法好好長大。咬尾是飼養管理系統出現問題的跡象,更是動物福利不良的表現,可能由多重因素造成:豬無法滿足自然行為的緊迫與沮喪表現,或是環境和飼養密度過高等問題。

English